1.发生在稷下学宫的历史上几场比较有名的辩论
一、发生在这里主要有四次辩论,主要都是百家争鸣学术讨论,详解如下: 1、王霸之辩 春秋战国时期,群雄并起,称霸争雄,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与变革之中,中国走向统一的大趋势已露端倪。
怎样实现由乱到治、由分裂到统一?是实行王道还是霸道?稷下学者展开了大争论。儒家大师孟于明确主张重王道轻霸道。
他认为,“以力假仁者霸”,“以德行仁者王”(《孟子•公孙丑上》)。所谓的“霸道”,是仗恃国家实力的强大,假借仁义的各义,来称霸诸侯,征服天下。
他反对霸道,认为"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"。 所谓“王道”,是依靠道德礼教而实行仁义,经仁义教化征服天下。
他主张实行王道,因为这是“以德服人,中心悦而诚服也”。所以,当他的学生公孙立问他“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,难道还不值得学习”时,他表现出不屑一顾,认为“以齐国来统一天下,易如反掌”。
而公孙丑将他与管仲相比时,他更是愤愤然了。荀子则有所不同,他虽然崇尚王道,但面对当时盛行霸道的现实和对齐文化的吸收,也谈霸道。
实际上他是主张在王霸井容的前提下,以王道为本(参见《荀子•王霸》)。管仲学派与孟、荀的王霸论又有所异。
管仲学派主张王霸并举,是实行王道还是实行霸道,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,即“霸王者有时”,“以备待时,以时兴事”。他们认为,“强国众,合强以攻弱,以图霸;强国少,合小以攻大,以图王。
强国众,而言王势者,愚人之智也;强国少,而施霸道者,败事之谋也。”还说:“战国众,后举可以霸;战国少,先举可以王。”
(《管子•霸言》)可见,管仲学派的王霸学说更适合当时的时势,更具有现实性。 2、义利之辩 义利之辩是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个很普遍的辩题。
孟子继承了孔子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(《论语•里仁》)的思想,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,认为追求利必然损害义,为了保拿义,要“舍生而取义”,“二者不可得兼”( )。所以,梁惠王问他“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”时,孟子直接了当地回答说:“王!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。”
并告诫梁惠玉说:“上下交征利,而国危矣。”(《梁惠王上》)荀子则冲破儒家义利观的藩篱,在义利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与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。
他认为;“义与利,人之所两有也。 虽尧、舜不能去人之欲利,……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也。”
(《荀子•大略》)人们对利的追求具有合理性,是人的本性,并举例说:"饥而欲食,寒而欲暖,劳而欲息,好利而恶害,是人之所生而有也,是无待而然者也,是禹舜之所同也。“(《非相》)"目好色,耳好声,口好味,心好利,骨体肤理好愉佚,是皆生于人之性情者也。”
(《性恶》)荀子在认为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具有合理性的同时,又认为这种追求要保持一定的度,不能放纵。放纵逐利,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。
他在《礼论》中说:“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,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无争。争则乱,乱则穷。”
那么,怎样才能使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保持一定的度呢?荀子认为,最有效的办法就是"制礼义以分之"(《王制》),用礼义把人们划分为不同的等"第,用礼义制约人们的物质欲望,教育人们"先义而后利者荣,先利而后义者导"(《荣辱》),反对"'唯利之求"(《王霸》)。这样做了,国家就会平治,反之,则会出现乱世,即所谓:"义胜利者为治世,利克义者为乱世。
"由此可见,荀子的义利观较之孟子的义利观少有片面性。管仲学派对义利关系的看法是义利并重。
他们认为:"厚爱利足以亲之,明智礼足以教之"(《权修》)。讲礼义教化,不忘记物质利益的激励功能;讲物质利益,也不忘记礼义教化的引导作用。
二者相得益彰,相辅相成。故《版法》在讲了"必先顺教,万民乡风"之后,紧接着说:"旦暮利之,众乃胜任。
" 3、天人之辩 天与人,或说天道与人道,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古老而又极其重要的范畴。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天人之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
天人之辩,首先要回答天是什么,然后再回答天与人的关系如何。 稷下各学派围绕天与人进行了交流与争鸣。
孟子认为,天是人事的最高主宰,天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。在孟子看来,人民的降生。
事业的成败、帝王的权位、天下的治乱,都是天的指令。实际上,孟子将天看成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能的精神性的实体。
由此,他沿着“尽心、知性、知天”的思维模式和认识路线,建构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。 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与孟子大相径庭。
荀子认为,天就是自然界,其运行变化具有规律性,这种运行变作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即:“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”“天不为人之恶寒也,辍冬;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,辍广。”
(《荀子•天论》)荀子还认为,人是天下最珍贵的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并且不是一般的部分,而是特殊的一部分。
荀子说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。人有气有生有知,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”
(《王制》)荀子基于对天人关系的唯物主义认识,提出了“明于天人之分”、“制天命。
2.有关历史 辩论赛的辩题
1.人物功过评价(李鸿章、拿破仑、斯大林……)2.事件评价(新航路开辟、工业革命……)eg:李鸿章 正方:过大于功 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反方:功大于过 倡导洋务运动,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拿破仑 正方:过>功 称帝并对外以武力扩张 反方:功>过 制定《拿破仑法典》,动摇欧洲大陆封建势力 斯大林 正方:同上 大权独揽,不利于民主化建设 反方:同上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推动重工业发展 新航路开辟 正方: 利大于弊 世界开始形成为一个整体 反方: 弊大于利 随着新航路开辟,欧洲列强抢占殖民 地,为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工业革命 正方:同上 大机器生产,大大提高了生产力,经济工业化 反方:同上 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、贫富分化、社会犯罪 等新问题大的就这两方面,从这两点出发应该能很快找到五个。
3.著名历史辩论赛
美国奴隶制辩论
法国1871年共和的投票,一票之差决定了法国的共和政体
先秦诸子,百家争鸣
联合国大会,关于对巴基斯坦制裁,中国第一次动用一票否决权,赢得巴基斯坦人民的友谊
德意志宗教大会,路德提出基督教改革
英国人审判圣女贞德,处以火刑
达尔文派代表赫胥黎和英国天主教会的辩论
关于国际气候大会的多哈回合谈判,一个国家临时改变主意,使得气候变化宣言成立。
欧元紧急救助会议,德国的改变,使得欧元区暂时避免消亡。
许多呢,有政治、思想、宗教各个方面的,暂时想到这些,有关世界史都可以问我,中国的就别问了
4.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辩论有哪些
范缜的辩论啊 多出名啊。
范缜(约450~约515)fàn zhěn
中国南朝齐、梁时思想家,无神论者。字子真。南阳舞阴(今河南泌阳县西北)人。曾任宁蛮主簿、尚书殿中郎、宜都太守、晋安太守。他曾同佛教有神论者进行了两次公开的论战。范缜反对佛教因果报应说,认为人生好比同一棵树上的花朵,有的花瓣被吹到厅堂,也有些花瓣飘落进粪坑中,这完全是自然现象,毫无因果可言。对于形神之辩,他认为,形神相即,不得分离。精神离开形体,不能单独存在。著有《神灭论》、《答曹思文难神灭神》(即《答曹舍人》)。
天监六年(507)任中书郎时正式发表《神灭论》。他断言死精神消灭,不可能成佛,人的富贵贫贱并非天生命定,因果报应纯系无稽之谈。范缜的《神灭论》一出,“朝野喧哗”。统治者为了肃清它的影响,曾下了一道《答臣下神灭论》的敕书,用权势来压迫范缜;同时,又动员了王公、权贵、僧侣六十多人,发表了七十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。竟陵王萧子良又施以危压引诱,范缜仍坚守己论,不肯屈从。子良使王融谓之曰:‘神灭既自非理,而卿坚持之,恐伤名教。以卿之大美,何患不至中书郎,而故乖剌为此,可便毁弃之。’缜大笑曰:‘使范缜卖论取官,已至令仆矣,何但中书郎邪?’(《南史·范云传》)
5.古代有什么专门用来辩论的场所
多了去了,百家争鸣时,齐国的稷下学宫就是百家争鸣的圣地,里面经常有各个流派的人吵的昏天黑地的。
而魏文侯,吴起他们建立了一个西河学派,那里也是读书人的天堂。但是后来随着儒家独尊,这些辨士就都被贬低了。
大约是从秦朝灭亡,汉朝开始,各国的领导人可以贬低这些辨士。特别是刘邦,刘邦手下的两大辨士,郦食其沿路都是他来说开各城的城门,减少了很多战争。
陆贾更是说的赵佗的50万秦军臣服汉朝,所以刘邦就惊呼,这些说客让我寝食难安。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后台,他们就能翻江倒海,从此开始各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刻意贬低说客。
辩论这种东西就少的多了,平时不训练,到时你怎么辩的起来?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有趣百科 » 中国古代辩论有趣的(发生在稷下学宫的历史上几场比较有名的辩论)